1942年,黎淦昌考入达县初级中学。彼时,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,中国半壁江山沦陷,物价飞涨、官吏贪腐,国亡家破的民族危机迫在眉睫。即便身处校园,爱国人士的抗日呼号、街头传递的救国传单,也时时激荡着黎淦昌与同学们的少年之心。
抗战老兵 黎淦昌:
我们几个同学晚上下自习在花园里面散步,有星星,没有月亮,就反映社会的黑暗。我们将来,就算成不了好大的人才,对国家作贡献,至少我们要像星星一样,发扬星光,千万颗星光聚在一起,就可以把黑暗照明,像白昼一样。
在语文老师李冰如、班主任牟仲宇的支持下,黎淦昌和几个同学成立“繁星学术研讨社”,以墙报为载体,一边研讨各科知识,夯实学业基础;一边搜集报纸上的前线消息,议论实时战局,传递抗日主张。社员们互勉互励,将“救国”二字深深刻进了心里,也让“繁星”的微光,照亮了更多同学的爱国之路。
抗战老兵 黎淦昌:
抗战那会我们是学生时代,(没能力上战场),主要是根据报纸上宣传时事,哪里打了胜仗,哪里失守,唤醒大家群众。
这份少年意气,为他后来投笔从戎埋下了种子。1944年,日寇进攻至贵州独山,威胁西南大后方,全国战局骤然危急。国民政府发出“一寸山河一寸血,十万青年十万军”的口号,号召全国知识青年组建“青年远征军”,奔赴前线抵御外敌。此时,黎淦昌刚初中毕业,强烈的爱国情怀驱使他做出人生重要决定——瞒着家里人,悄悄报名参军。
抗战老兵 黎淦昌:
他们(家里人)晓都不晓得,那时候只有我一个独儿,晓得的话肯定不准去嘛。
战争意味着流血,更意味着随时可能到来的牺牲,但黎淦昌没有丝毫畏惧。在他心中,家国大义早已超越个人安危。
抗战老兵 黎淦昌:
既然有那个(参军救国)想法,哪个怕死,既然为国,就没担心生死,只想怎么救国,怕死哪个去当兵呢。
和黎淦昌一样,当时无数心怀家国的爱国人士纷纷响应号召,加入青年远征军。
抗战老兵 黎淦昌:
像我们那些成年人,中小学生,以及外地的流亡学生,和流亡机关人员,重庆《新华日报》有一个员工也加入了我们这里来了。
加入青年远征军后,黎淦昌被分配至第二〇二师604团,驻守重庆綦江,承担保卫西南后方的任务。
抗战老兵 黎淦昌:
我开始在团里面督导室印报、印团报,那做了好几个月,那个时候做文字工作,没多大意思,我就想下连队,下连队在步兵连六连,最后我射击好,又把我换到机枪连,重机枪连。
在驻守綦江的日子里,黎淦昌和战友们每天都要接受高强度的学习与训练,即便精神疲惫、浑身酸痛,也没人喊累、没人退缩。
抗战老兵 黎淦昌:
要上政治课,还要学其他兵书,也要学其他的书,也有步兵,下操的时间多,下操跑步,训练射击,还有攻击,在地上爬那些,现在电视上看得到那些嘛。防守就是守在战壕里头,站岗放哨。攻击,假想敌就是稻草人,在那山上,我们就攻呀、杀呀。但是我是在重机枪(连),重机枪连是在二线,炮兵是在三线,我们重机枪可以打到两百米。
1945年8月15日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。消息传到军营后,压抑已久的喜悦瞬间爆发,官兵们欢呼雀跃,与百姓共同庆祝这一伟大时刻。
抗战老兵 黎淦昌:
欢声跳舞的,哪个跟哪个放火炮,满街跑、闹火炮,老百姓都在街上,我们当兵的就在街上游行,那时候欢欣鼓舞的,那全国哪个不高兴。
抗战胜利后,黎淦昌经历了继续学业、加入解放军序列、调入华东兵团、转业回乡任教等,虽历经波折,但抗战时期埋下的家国情怀从未褪色。如今,黎淦昌已年过九旬,家中还保存着当年的旧照片、老物件,常给晚辈讲抗战故事。
抗战老兵 黎淦昌:
我学生最喜欢听我讲,他也想当兵,我学生当了兵,最后还是当了个大兵,他们最羡慕我这张照片,他们看到就想当兵。
对于当代青年人,黎淦昌也有着殷切寄语——他希望年轻一代能铭记历史,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,扛起时代赋予的责任。
抗战老兵 黎淦昌:
年轻人是有志向的,需要的时刻,应该先有国,后有家。
记者:韩淑予 王渊 李洪(实习生)
评论 0
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,快去APP中抢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