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

下载达川客户端

“喜迎二十大·奋进新征程”征文选(一)

达川观察 2022-10-01 11:46 8546


编者按:为了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,激发爱党、爱国、爱家乡热情,讴歌达川城乡建设发展,唱响时代主旋律,我区开展了“喜迎二十大·奋进新征程”有奖征文活动。自5月1日起面向全区广大干部职工和文学爱好者征稿,至8月30日截止。现将遴选出的佳作在达川融媒平台分十期发布,其中,走近达川公众号设置了投票功能,欢迎您为喜欢的好作品投上一票(每人可投1票,投票周期均为5天)。

- 目录 -

回娘家(散文)

| 陈德琴

桥的变迁(散文)

| 郭传英

爸爸,我要入党(散文)

| 胡兴雄

达州,我的第二故乡(散文)

| 杨兴蓉

爱上达川(散文)

| 代廷全

“喜迎二十大·奋进新征程”征文 |

回娘家(散文)

作者 | 陈德琴

没有一个嫁出去的女儿不喜欢回娘家的。娘家有生养自己的父母、儿时的伙伴、美好的童年,更重要的还有那些镌刻在心里的丝丝缕缕的美好记忆。可早些年,我却不愿意回娘家。

为什么呢?

娘家在达川区碑高乡(现属赵家镇)铜锣山脉的磨仙山山腰上,小地名磨子沟。开门见山,背后靠山,“环滁皆山也”。山上遍布密密匝匝的松树,间杂少量的柏树、香樟树等,葳蕤、茂盛、厚实。山风过处,树林发出呜呜咽咽的嘶鸣声,让人毛骨悚然。小时候读书,特别是冬春季节夜长昼短,天不亮便起床煮饭,天蒙蒙亮时出门,步行一小时有余方才到学校;下午放学,飞一般往家跑,一双赤脚或一双黄布胶鞋,总是心急如焚地奔跑在山路上,因为害怕摸黑摔跤,还害怕山鬼出没。那时,对家乡,以及家乡的山路,莫名便有了惧意,总想逃离。而家乡流行的顺口溜“磨子沟,磨子沟,山高石头多,出门就爬坡,粮食亩产二百多”更给了人逃离的理由。于是,发愤读书,走出大山,成了我那时坚定不一的目标和方向。

后来,我终于走出了磨仙山,那座有着美丽传说的故乡的山。在城里举行婚礼时,我请了一辆中巴车等在国道边,叔叔婶婶大姨二姨,以及左邻右舍的乡亲们,他们早早地从山上往下走,翻过门前的山梁,蹚过山脚的小河,终于来到国道边,终于坐上进城的汽车。吃完酒席,奶奶说,按老辈人规矩,新婚第三日得回门。对于回门,我心里捏着一把汗,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城里人,他能翻山越岭爬坡上坎去到磨子沟?可规矩不能破。我们一大早从城里坐班车到国道边的碑高乡岔路口下车,一条泥泞不堪的机耕道顿时横在眼前。无班车开行,我们只得徒步。偶尔路过的摩托车、三轮车和庞然大物的运煤车,不时溅我们一身星星点点的泥浆,“左手一只鸡,右手一只鸭”的礼品盒,顿时变成了苦不堪言的包袱。

到达碑高乡街道,先生以为到家了。我指着乡场对面雄峻浑厚的大山告诉先生,家还在对面的大山里呢。记不得先生当时的表情了,大概一脸的无奈吧。爬坡上坎回到娘家时,已是晌午时分。先生不由慨叹,回趟娘家真心不易啊。

那之后,我很少回娘家,被娘家道阻且长的山路,以及不便的交通。

后来,弟弟南下务工,眼界逐渐开阔,要求母亲将侄儿带到赵家镇中学读书。按以前体制,赵家镇是区级单位,碑高乡是它的管辖乡。弟弟这样做,无疑将侄儿读书提高了两个档次,跳过了村小和乡中学。鉴于我读书成功跳出农门的先例,母亲欣然允诺。带上锅碗瓢盆、衣衫棉服,住到了赵家镇租来的房屋里。父亲依然住磨子沟。他说,一家人去街上居住,油盐柴米要钱,连喝水都要钱,钱从何来?而磨仙山自从2000年国家实行封山育林政策后,父亲靠砍伐树木挣钱的路子也断了。他只得更加精细地侍弄山腰上那几块薄田和贫瘠的石坡地。赶集日,他背上自己种出来的洋芋、红苕、冬瓜、白菜等,到赵家镇与母亲和侄儿会合。母亲极少在镇街上买蔬菜,种庄稼的人,一碗咸菜汤也可以过活一顿,何况还有老头子从山上送下来的绿色蔬菜。

都说娘在哪儿家就在哪儿。再回娘家,似乎比以前好很多了,至少从县城有班车经过赵家镇,可以直达了。可是班车走走停停,不断地上客下客,到达母亲那里亦是中午时分。看着母亲租住的简陋房屋,光线昏暗,家具陈旧,还没有磨子沟那几间木板房宽敞明亮。况且,大热的天也只有一把落地风扇吱呀吱呀地瞎转,没有空调。即使有空调,估计母亲也不会开。母亲说,镇上还没磨子沟方便,出门随便拾把柴就把饭煮好了。我每次去,都感到局促和不安,那到底不是自家的房子啊。

去了一两次,我也不想再去了,为那一路颠簸一路走走停停的班车,以及那局促狭窄的不是自家的出租屋。

2016年夏天,母亲突然给我打电话,说村上在搞异地扶贫搬迁,要将磨子沟的人全部迁下山……没等母亲说完,我急忙在电话里大声说,这是好事,赶快在同意书上签字。只听父亲在电话里嘟囔,迁到山下,人都认不到,田地也没得,吃什么喝什么?我急得不行,又大声地在电话里说道,既然国家搞异地扶贫搬迁,肯定会配套其它生活办法,不至于让你们饿着渴着啊。电话信号不好,时断时续的,后来干脆断了。

我生怕父母死脑筋不搬迁,周末时,我又专门从县城回了趟磨子沟。在国道碑高乡岔路口刚下车,不曾想,那条曾泥泞不堪的机耕道,已然变成一条宽阔平整、黝黑油亮的柏油路了。这路什么时候整修的?愣怔间,一辆小型农客在身边停下来,问我是不是去碑高乡?我急忙说是。爬上小农客,一路平稳地向碑高乡驶去,过去的泥泞、颠簸刹时变成了久远的记忆。

司机听说我是磨子沟的,又听说我回去是为了劝说父母异地搬迁,急忙说,这么好的政策,还犹豫什么呢?我又将父亲的忧虑说了出来。司机大哥哈哈一笑:“树挪死,人挪活。总比待在山上强。”

这次回娘家,尽管还是爬坡上坎,但我心里已然有了亮光。司机大哥不是说树挪死、人挪活吗?况且那条宽阔平整的柏油路也让我看到了希望。

异地搬迁的房屋很漂亮,建在磨仙山山脚下的河谷大坝里,前面是那条黑黢黢的乡道柏油路。父母搬新家,我和先生特地回去了一趟,开着从朋友那里借来的车,一直开到家门口。我和先生在崭新的房屋里转了一圈,100平米,三室一厅,卫生间、厨房光光亮亮的,水龙头流出来的是清澈的自来水,卫生间还安有热水器。回想曾经入旱厕左一巴掌右一巴掌赶蚊子、用脚盆洗澡总是不尽兴的尴尬过往,如今的新家不禁让人欣喜异常。

那一天,或许是太高兴了,我们竟然没像以往那样急匆匆地当天去当天走,而是安心住了一晚。那一夜,我们坐在阳台上听碑沙河流水潺潺;那一夜,我们沐河谷大坝夏风绕缠。父亲叼着叶子烟杆,慢吞吞地问:“我们住这么大的房,才交一万块钱,国家岂不亏死了?”先生说,爸你别担心,党和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,不亏。

后来,在“两项改革”中,磨子沟村与山下的村合并了,父母又有了家的感觉。村上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,将山上的坡地改造成果园,利用砂石土壤和昼夜温差大等优势,大力发展柑橘产业。父母相信政府的扶贫措施,积极入股,勤快劳动,血橙、脐橙、椪柑、爱媛等优质果品相继栽种。在农技员和专业合作社指导下,他们一丝不苟地锄草、剪枝、摘花、疏果,柑橘挂果第一年便喜获丰收。经过镇、村干部大力宣传,如今赵家镇的柑橘在十里八乡已小有名气了。金秋时节,城里人带着一家老小来到这里的果园采摘新鲜柑橘,看到乡亲们在果园里散养的鸡鸭,禁不住再买上一两只回去。父母乐呵呵的,收钱的时候还不忘赠送一捧花生,或者两个老南瓜。主、客的笑容里,满满地流淌着幸福和欢乐的喜气。

瓜果瓢香时,我和先生闻着香气总要在周末时间回娘家。半小时车程,仿佛散步。然后迫不急待地去往坡地里的果园。那一树树散发出浓香的橙红柑橘,像极了一盏盏发光发亮的灯笼,不仅照亮父母以及叔伯们的生活日常,还照亮了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向往。他们愉快地在果园里劳作,在果园里套种青冬瓜、饲养生态鸡,一年下来,纯收入可达三、四万元。母亲笑呵呵的,总要挑最大最红的柑橘让我们带走,我们礼让,说要留下来卖钱。母亲说,现在不比往年,吃得饱、穿得暖、住得好、有钱用,哪里差这几个果子嘛。有时还会让我们带上一只土鸡,或几个冬瓜南瓜,汽车后备箱里总是塞得满满当当。

如今回娘家,也就一顿饭的功夫。过去道阻且长的娘家路,现在被平整宽阔的达渝高速、国道210,还有那条柏油铺就的乡道公路所替代。父母曾经担忧的无吃无喝问题,也被一树树金黄的果子消解。生我养我的故土,正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:到金垭机场仅10余公里,骑个摩托车就可以去赶飞机。近几年新发展的香椿产业,也不断丰盈着父老乡亲的钱袋子。

娘家路,峰回路转,柳暗花明,终是让父老乡亲过上了油油润润的好日子。

“喜迎二十大·奋进新征程”征文 |

桥的变迁(散文)

作者 | 郭传英

我的家乡高峡村山多坡陡,黄家山、大荒地、松林坡的山溪水顺流而下来到我的家门前,汇成一条小河沟,再流向三叉河。

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,小河有座石拱桥,有着一百多年历史,桥栏上刻有三个字体遒劲的繁体字——萬人桥。桥身由无数青石镶嵌而成,虽然它算不上是名桥,但在我的家乡很有名气,方圆百里,无人不知无人不晓,成了一座闪闪发光的地标。

这座百年石拱桥,伴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代,光阴荏苒,而今我已进入花甲之年。回首前尘,思绪万千,童年趣事又浮现眼前。

曾经问过一些老人,这座石拱桥为啥叫“萬人桥”?老人回答:“这坐挢在清代是由一万个人出资修建的,现在算起来己上百年了。”

时常听老人讲,在万恶的旧社会,“萬人桥”不远处的寨子是个土匪窝,土匪肆无忌惮打劫过往客商,把客商们关起来,通知其家人拿钱赎人,若是家里没钱或钱送迟了,土匪就会将被抓的人残忍“撕票”(即杀掉),并丢弃在桥下。“萬人桥”下,不知道有多少冤魂。解放后,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,把土匪全部镇压,桥下的冤魂也终于得以瞑目。

“萬人桥”长约五、六米,宽约三、四米,桥身全部以青石砌成,横跨在小河之上,没有一个桥墩,只有一个拱形的桥洞,桥两侧有护栏,石栏上刻着精美的文字和图案。如今看来,“萬人桥”甚是小巧,可小时候,它在我眼里却是那么宏伟、壮观。在人们心里,“萬人桥”十分重要,它是连接家乡与外界的交通要道。多少年来,人们往来不息,走过这青石板桥面的,有货郎琳琅满目的商品,有旅人生动有趣的故事,更有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言碎语、世故人情……那些年,它从不寂寞。

改革开放前,“萬人桥”的四周栽有许多桐梓树,每到桐梓花开的季节,石拱桥便伫立在一片白里透红的桐梓花下,山风吹过,那些花瓣便一朵朵飘落到桥下的河水中,随波逐流而去,就像我那逝去的童年时光,再也不复返。在桐梓树的掩映下,“萬人桥”颔首沉思,从不言语,只是默默地记录着岁月的流逝。

还记得童年时,每当遭遇大风,桐梓花就会掉落满地,母亲派我去扫桐梓花,把花都倒进粪坑里,等它们融化成有机肥料。我看过《红楼梦》,知道“黛玉葬花”的凄美故事,哪舍得将花倒进粪坑,因此对于这件事一直是抗拒的。有时候故意不去扫,有时候贪玩没去扫,若去迟了,落花总会被别人抢去,我们家又会少些许肥料,因此常被母亲责骂。

一年四季,清清的河水从桥下流过。童年时,我常和小伙伴一起到桥下洗衣服、捉螃蟹,还跑到桥头去摘那些甜滋滋的野果子吃。记得有的叫“狗屎萢”,有的叫“树地瓜”,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,都是我们口中的美食。夏天的夜晚,人们爱带着自家小孩在桥上乘凉。大人们家长里短、谈天说地,热闹非凡;小孩子们则聚在一起开心玩耍、跑来跑去,不亦乐乎。

要致富先修路,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,石拱桥在原有基础上被加高、加宽,拱形桥洞也被砖石填满。就这样,古老的石拱桥寿终就寝,一条宽广大道,也算是圆了几代人无障碍通行的梦想吧。

伟大的改革开放,让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“萬人桥”也随着时代的变迁,不断刷新自己的容颜。精准扶贫政策,让公路再次加宽、加固,只是再也见不到老石桥原有的样子了,它和我的童年一起被深深地埋在现在的公路之下,也深深地种在我的心里。

当我的脚步踏上去,每一步,都是对老石桥的思念、对逝去岁月的追忆。那桥,那树,那花,还有那遍地野果,都是儿时的美好记忆,在我心中从未消逝。当我轻轻走过,回头望去,只见“萬人桥”更加雄伟壮观。我相信,随着乡村振兴事业的深入推进,山里人的出行将会越来越便捷、乡村振兴发展将会驶上更加宽敞的快车道,美丽的家乡也将会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。

“喜迎二十大·奋进新征程”征文 |

爸爸,我要入党(散文)

作者 | 胡兴雄

“党徽,我的党徽呢?”正在田里栽秧的爸爸脚都顾不上洗就匆匆忙忙赶回家。我侧过身子,用手捂住偷别在胸前的党徽。

“取下来,你还没有资格佩戴党徽。”爸爸从来没有这样呵斥我,我眼里噙着泪水。爸爸俯下身子对我说:“入党是有条件的,只有思想上入了党,热心为大家服务,才有资格佩戴党徽。”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脑袋。那年我才9岁。也是从那时起,爸爸根据我年龄增长,从给我买小人书到到处借报刊杂志。他说:“我文化浅,懂得的也不多,只要你努力学习,积极要求进步,总有一天会戴上党徽。”我清楚地记得,《邱少云》《林海雪原》《小兵张嘎》等小人书我看了一遍又一遍,现在都还珍藏在“百宝箱”中。

爸爸是生产队会计,开会的时间相当多。记得有一次,天还没有开亮,他就把家里瓢盆碗筷敲得“咚咚”响,我捂着耳朵吼道:“爸爸,你昨晚在煤油灯下边打算盘边念叨数字,为了几分钱的账务忙到3点多,现在又这么早起床,还要不要我们睡瞌睡?”爸爸对我说:“党员干部就要守纪律、懂规矩,就要为老百姓办事情。”

爸爸走后,妈妈对我说:“你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人,只考虑人家,不顾及家人。你上面还有一个哥哥,按照风俗,为了给姊妹押长,我给他取了一个女娃的名字:幺妹。幺妹在出生的第六天就夭折了。本队杨姓奶奶生了一个女儿,缺奶,饿得嗷嗷直叫唤,你爸爸把她母子领到家中叫我喂奶,一喂就是两个多月。杨奶为了感谢我,把她亲戚托给她的白糖分给了我一斤,你爸爸知道后,叫我坚决退回去,他说,一斤白糖小娃起码也要度过十天半月。我寻思,你没有做过女人,哪知道做女人的苦楚,营养跟不上,小娃把我的乳房揪得钻心地疼痛。”

妈妈喝了一口水继续说道:“三年困难时期,有一次,我和几位村妇偷吃了地里的生胡豆,你爸爸知道后,把我们几位叫到队部作检讨、罚站,他自己也要求组织给他处分,弄得我人前人后抬不起头,几位村妇好几年都不与我家往来。”

“爸爸为什么每早上都用把开罐的熟饭弄在布块上,然后贴在脚后根呢?”我好奇地问。

妈妈笑嘻嘻地说:“那是一种病,医生说叫皲裂。说起皲裂,在你爸爸身上还有一个故事呢。那时,队里上征购要把粮食挑到赵家场去,山路崎岖,路途遥远。你爸身体单薄,人家挑一百斤,他偏偏要挑一百一十斤,休息时还忘不了帮同行力气小的人帮补一下。我说他是傻瓜,他却乐呵呵地说,我是党员,我是干部。最后我听他们同行的人说,你爸爸脚后的皲裂由于拉伤、伤口撑开,一走一滴血,粘湿了脚底下的草鞋。后来,他得出了一个经验,把开罐的熟饭弄在布块上,然后贴在脚后根,伤口不易开裂,舒坦。”

1992年7月,我从职校毕业,通过一年农村天地的洗礼和村卫生站工作的锻炼,我向爸爸说:“我要入党。”

“你为什么入党?”爸爸问。

“从割地赔款的鸦片战争,到八国联军烧杀抢掠,从日本鬼子侵我中华,践踏大好河山,再到国民党反动派制下的旧社会,食不果腹,贪官妄行,物价飞涨,置人民生命和财产不顾。只有中国共产党诞生,才宣告了一个新的开幕。是党,带领人民浴血奋战,艰苦卓绝,建立了新中国。改革开放后,我们住上了好房子,过上了好日子。如今,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,家里又添置录音机、电视机。”

2002年3月12日,我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。我胸戴党徽,握紧拳头,举起右手,面向党旗庄严宣誓: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。

2014年3月的一天,女儿对我说:“爸爸,我要入党。”并且拿出大学期间党校结业证书,我高兴地说:“这才是女儿给我最好的礼物,我也送给你一件礼物,”我捧出我的“白宝箱”,慎重其事地交到了她的手中,问:“你为什么入党?”

“爷爷是党员,爸爸是党员,您们是我的标杆,让我找到了方向;您们是丈量我脚下的尺子,让我找到了差距;您们是我的一面镜子,让我们找到了不足。”

一根根标杆,一把把尺子,一面面镜子。我们党成立的100周年,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100年,是筚路蓝缕奠基的100年,是创造辉煌开创未来的一百年。

我想大声高呼: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!

“喜迎二十大·奋进新征程”征文 |

达州,我的第二故乡(散文)

作者 | 杨兴蓉

我出生在川北一个沿河小镇,我离开家乡,在达州生活前后算下来已近二十年。二十多年的岁月,足以使一个懵懂少年沉淀为一位成熟的中年人,也足以使一个城市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变。

十五岁那年,我从家乡小镇来达州求学。妈妈背着沉重的包袱带着我,从镇上坐班车到巴中县城,又从巴中县城乘坐大巴车颠簸十多小时才到达当时的达县城。从粘满灰尘的玻璃窗眺望外面的世界,看见了许多奔驰中的重型货车,并不时传来刹车刺耳的尖叫。道路两旁的建筑、树木,到处都铺着浓雾似的一层灰,空气里弥漫着汽车尾气和灰尘混合后的呛鼻气味。

到达后第二天,姑妈带我去逛文华街通州商场,这是当时达城最繁华的地段。这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,商品琳琅满目,灯光眩目闪耀。在经过商场浮梯时,我好奇的目光追随着上上下下的人们,心中泛起一阵想要尝试一下的冲动。两天后,我再次经过商场,壮着胆子特意乘坐了两回浮梯,亲身体验了一把现代文明带来的轻度眩晕。

每一个城市都是在文明与野蛮的博弈中成长的。在我的记忆里,达城也总是在文明与落后之间交错徘徊。我乘坐过从达州到北京历时46小时的列车,也目睹过老百姓为买火车票,顶着严寒通宵排队的情形;我亲历过购物时钱财被骗的遭遇,也见过在公共场所小偷猖獗的情形。

时光流逝,诸多过往已成历史烟云,如今的达城早已褪去“灰”色外衣,呈现出一番新的气象。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洒下,小区的小树林就响起鸟儿欢快的吟唱。临街的餐饮店里,人们吃着美味的早餐,把生活过得随意而舒适。晨风掠过银杏树的枝丫,宽阔而整洁的街头,行人熙熙攘攘,人们伫立在路口,耐心等待着绿灯,过往车辆也主动礼让着行人,一派和谐的城市生活画面。一群群身穿校服的学生,脸上洋溢着笑容,迈着朝气勃勃的步伐向学校走去。

周末时光,我喜欢到菜市场做一次大采购,或者到商场悠闲地逛上半天。升级改造后的农贸市场宽敞明亮,通风良好,空气里再没有混杂着鱼腥与汗味的难闻气体。畜牧产品和蔬菜水果品种门类丰富、应有尽有,满足了不同家庭消费需求。大、中、小型超市比比皆是,物质产品极大丰富,假冒伪劣产品难觅影踪。棚户区改造别具匠心,不仅使城市变得干净整洁,而且保留了原有的文化元素,本土特色为城市增添了独有的底蕴。

如今许多家庭都购买了小汽车,每逢节假日,领着家人来一趟自驾游已成常态。近年来,随着文化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,人们更热衷于近郊游,本地公园和乡村旅游项目日益丰富,为达州人不出远门也可享受高质量旅游资源成为可能。清雅幽静的莲花湖湿地公园,欢乐刺激的月湖狂欢谷游乐园,品质上乘、大气精致、各具特色的巴山大峡谷、乌梅山风景区、银杏谷等景区,成为向外展示达州形象的一张张名片。各种门类的主题采摘公园,让人在一饱口福之余,也充分体验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;大寨子公园、临江公园、汉兴公园、梨树品湿地公园等多个城区公园,让广大市民在茶余饭后也有了休闲的好去处。

历史悠久、人文底蕴厚重,是达州的标签。近年来,文化基础设施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,为这座城市不断添加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。莲湖巴山大剧院、钢琴博物馆,大型音乐艺术演出盛事不断;罗江镇仙女洞515艺术“创窟”不仅成为本土艺术家的创作圣地,也成为培养本土艺术人才的摇篮;历史文化博物馆、科技馆、图书馆乃至遍布各个社区的图书借阅亭、朗读亭,无不彰显着达城越来越崇尚文化的时代气息;各大影城也纷纷落户达城,高品质院线大片与全国同步上映,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。

来达州生活二十多年,我亲眼见证了达州发生的巨大变化。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齐头并进,社会治理和民生改善并驾齐驱。当达州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时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也落到实处,达城真正成为了一个文明而和谐的城市。有一次,我带着女儿欣赏光影交错的莲花湖音乐喷泉5D水舞秀,看完之后难掩内心的激动与兴奋,我不禁夸道:“我们达州现在真好!”女儿这个土生土长的达州人却“打击”我说:“是我们达州不是你们达州!”虽为调侃,自豪之情却溢于言表。

俞平伯先生曾说他“把故乡丢掉了”,我也是把故乡丢掉的人。俞平伯先生丢掉了故乡,又从诗文里找到了故乡,而我呢?与达州朝夕相处7000多个日日夜夜,与达州一起经历刻骨铭心的成长,我的内心早已对达州有了高度的认同与深深的热爱。

所以我要说,我把故乡丢掉了,又从现实里找到了一个故乡。

达州,就是我的第二故乡!

“喜迎二十大·奋进新征程”征文 |

爱上达川(散文)

作者 | 代廷全

考察了许多地方,均不是很满意。驾车从包茂高速过境,竟鬼使神差地在达州下道,进入达川区,从新闻中得知达川区最近几年发展不错,在长田新区的梨树坪湿地公园,已经是满园春色关不住,树木抽出新的枝条,尤其是那碧绿的柳条儿,就像那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的长辫子。桃花、李花、杏花……红的似火,白的似雪,竞相开放,争奇斗艳。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,大地铺上了绿色的地毯,各处游人也络绎不绝,或散步或拍照留影。这已成为游人打卡之地。

穿火峰山遂道,经一号干道,到达三里坪人文景观区,这里将打造一座集顶级城市社区,高档商务服务区,休闲文化娱乐展示区于一体的新区,该区域将成为达川区重要的城市建设区域,是以商贸、居住、娱乐服务为主要功能,充分体现自然生态以及人文风貌的城市新区,建成后将是达州市配套完善,规划合理,生活品质高的区域。

三里坪曾是南城的偏僻地带,在达州,谈及其中的城市发展和时代机遇,南城便是一个绕不过的地方。而随着2013年9月达县撤县设立达州市达川区,达州南城便开启了达州城市拓展的新纪元。以铁桥为界,三岔路口为中心,上演了令人瞩目的“南城速度”。尤其是近年来,达川区的城市规划、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营日益丰富完善,以绥定、汉兴、南国三条干道为核心打造的涵盖汽贸、家居、摩配、工艺品等一系列产业布局的商贸物流园,依托升华广场商业中心的存在,被迅速打造成南城商贸新中心,达州南城的美好前景和宜居宜业宜商的城市氛围日趋浓郁。在城市建设方面,施工现场和设计审查如火如荼:省内第一家钢琴博物馆、音乐公园、杨柳公园、南府公园、汉兴公园、南坝尖岛公园、成达万和西达渝高铁、巴文化博物馆、巴文化广场、达州金垭机场、杨柳商贸集聚区等城市功能结构配套相继成熟或完善,众多城市级配套即将投入使用,为达州南城带来了强劲的动能和新鲜的活力。当然,于城市规划方面无论是新机场建设和正在规划中的高铁站,空港新区、达川商贸物流园区、秦巴物流园区,达州市第二工业园等为主的现代工业、农业、文化产业园区的目标,还是重点培育发展现代冶金、新材料、能源化工、电子信息、绿色包装、现代物流、农产品加工、汽车销售、家居建材、乡村旅游、城市旅游等产业,都标志着“南城”蓄势待发,即将迎来属于“它”高光时刻。

我印象中的达川是贫穷,落后,这些年变化之大,之快,超岀了我的认知。还去考察什么?达川区不就符合投资条件么,对,就这么办。



评论 1

  • dc616 2022-10-01

    👍

我要评论

猜你喜欢

去APP中参与热议吧